国画家 赵宝华 官方网站

+收藏:http://zwmcgb.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中国宫廷画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3-04-29    浏览(1610)    作者:赵宝华    来源:国画家 赵宝华 官方网站

中国宫廷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赵宝华)眼中的中国宫廷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的骄傲。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用其辉煌夺目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了最佳的注解。从中国原始崖画、古陶瓷展示出的线条,到史皇作图乃至今天艺术界的百花齐放,中国画在中华民族文明延绵发展五千多年的滋养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体系与规律。

   文献记载五代时期黄筌17岁时便供奉西蜀的翰林图画院,不间断地为御苑中的奇花珍禽、名木怪石作写生,甚至自己饲养了鹰鹞,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他的作品富丽堂皇,反映了宫廷的审美趣味,用笔细致,设色艳丽,色墨融合,形成一种华丽精致的画风,被称为“黄家富贵”,为宫廷花鸟画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北宋末,徽宗画院的花鸟画达到极盛。宋徽宗做为皇帝是不称职的,但作为书画家则当之无愧。他为了提高书画的地位,破天荒的把书画列入国家科举制,定期出题取仕,从全国招收优秀学生,进校后还要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和专业技能。他本人即是书画家,书法创立“瘦金体”,绘画方面倡导精密不苟的画风,不论画面上多少物象,近草远山,近物远景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清清楚楚,而且身体力行,同时强调出花鸟画要体现儒家的道德观念。

   在康熙年间,宫廷绘画已呈勃兴之势,至乾隆朝达到鼎盛。内廷设有专门管理宫廷画家的机构,如康熙时的“造办处”,雍正时的“画作”,乾隆时的“如意馆”、“画院处”。为皇室服务的宫廷绘画,主要出自院内供奉画家之手,其中一位来自欧洲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是宫廷外画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入宫,历经康、雍、乾三朝。擅长人物、肖像、走兽、花鸟诸科,他运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却能以欧洲的绘画方法注重于表达明暗、透视,讲求写实逼真,使物象极富质感和立体感。为适应中国帝王、臣民的欣赏习惯,他也减弱了光线形成的阴影,山石也多宗中法,故其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新颖画法,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融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统治的王朝走过了近二十个世纪,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中宫廷院体画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宫廷重彩工笔画始终贯穿其中,从一代巨匠黄筌创立的“黄家富贵”画风;到北宋徽宗鼎盛一时的花鸟画;再到康乾盛世时的郎世宁;直至当代皇室后裔绘画大家爱新觉罗·溥心畲、爱新觉罗·溥佐等无不为绘画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有幸幼年便从师于皇室八千岁爱新觉罗·溥佐先生,先生严格亲授宫廷绘画艺术,使我受到了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让我与中国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吾师爱新觉罗·溥佐先生,字庸斋,满族,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自幼受宫廷氛围的陶冶,研习绘画、书法,功底极深,他对待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决不轻放。其创作的题材广泛,犹以花鸟类、鞍马类和小写意流传最广。吾师的工笔画将挺拔有力的双钩铁线和圆润充匀的渲染充分体现于绘画作品之中;而小写意显现的梅兰竹松,虽只是了了几笔却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俏丽、洒脱之美,令人称绝!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吾师溥佐先生则以其精深的传统绘画功底,开创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在他的教导下,也为我打下了研习中国绘画扎实的基本功,至今仍深怀感激!

   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峙的过程中,艺术家们试图探索各种艺术方式向人们展示东方博大的精神内涵,以及自己强烈的艺术感悟。

   作为宫廷绘画艺术的传承者,我在创作道路上又怎能不深刻的思考?这需要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上定位,这个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比如古人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就很不一样,古人的定位高度是和华夏自己民族的历史作比较,今天我们不仅要与民族自己的高度作比较,更要与中西文明史中的高度作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时间性问题,即当代性问题。

   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呈大一统之势,成功的应对、融合了外来文化的挑战,保持了自身特性的相对稳定。阴阳平衡,儒道互补,绵绵不惜,从未间断。西方文化落基于科学理性和道德信仰,始终是其文化发展的基本内在动因,并且其科学精神的传承,亦成为西方文化中一支最生动、活泼的力量。

   我认为秉持中国宫廷绘画之精神,要有融合中西文化的胸襟,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补充吸收、相互融合,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更要不断提高完善宫廷绘画之技法,坚持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绘画风格。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愿与朋友们共享:

   (一)恩师时常教导我“在作画上,不能过了关,一定过得硬。多吸收前人之鉴、他人所长,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作画,人要寂寞,画方可张扬。”在艺术道路上“做人”首先被排在了首位,是有其一定原因的,所谓“高雅之情寄予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一点更是体会至深。画本自心源,不断地修养心性、完善品德,画出的作品才能至真至情。以有限的画面、线条、色彩来表现千姿百态、变动不居的世界。这就需要画家具有更高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和对绘画本质原理的更深刻体味。

   (二)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加提倡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思辨、提炼,产生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规则,这是根本,但同时更需要创造、超越规矩法度,毕竟“笔墨要当随时代”!自谢赫(齐梁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提出“气韵生动”等“六法”后,“气韵生动”一直是检验作品品级的核心说法。而要达到这一标准“须明其术”也尤为重要。

  1.严谨性

   首先“气”为立意不惑、是物象通过心转化为艺术的过程,是一幅作品的主导精神;“韵”是“风气韵度”,是物象质感的高度表达;而“生动”则明确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中国宫廷绘画要求一丝不苟,不论画面上多少物象,近草远山,近物远景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清清楚楚。在视觉上多让人有一种富丽堂皇,华美富贵之感。这种感觉来源于绘画题材中多出现一些吉祥福瑞之物及当时皇宫中所驯养的翎毛走兽、异花奇石等,其实更来源于绘画本身所体现的艺术韵味与精神性内涵。它是一种韵味与力量的统一,并非仅仅是通过指掌的运动就可以完成的。

  2. 准确性、

   “骨法用笔”讲究通过疾缓自如、可行可驻等艺术手段将物象造型方面的骨体相貌表现出来。无论哪朝哪代,工笔还是写意,宫廷画的画面都很庄重、浑然,比比得心。通常这一特点经常被广泛用作于写意作品或工笔画的背景处理中,如小写意兰草,大家多见,随着笔落笔起,兰草的折、叠、仰、起都跃然纸上,准确的画出兰草的曲象动势。在多年的尝试与积累后,我将它有效地运用在花鸟,青铜器等各种题材中,尽可能的将物象的“质”展现淋漓并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我觉得以往的工笔画只注重局部渲染的细腻与均匀,而忽略了整体画面的“力道”问题,没有了“力道”,作品就缺少了生气,紧密而乏味了。

说到“用笔”自然就引出了“用墨”,这就涉及到了色彩,最具情感化的因素。中国画以墨见长,墨乃色也。宫廷绘画更是如此。在我的绘画中墨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用墨更是谨慎,墨色是双向合一的,黑即是白,白即是黑,只是多与少的问题,墨托色薄出厚度,色衬墨里有内涵。宫廷绘画中大多色彩艳丽,有种华丽之美,在这个基础上我大胆的使用了“复色”,并把墨细分为“三颜九度”:三颜即黑、灰、淡;九度即将黑、灰、淡再各分为三度。待墨给画面打好基础,色色复加,庄重、深厚。在矛盾中寻求一种统一。色不艳俗,墨明色薄,文雅富贵,呈现一种朴素的奢华。

  3.合理性

   “构图”的巧妙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传统绘画理论中也叫做“经营布置”,通过经营画面各物象之间的比例、位置、相互呼应的层次关系从而达到“融合”、“妙得”之境界。

   “空白”也称“留白”,是中国画最具独特的特点。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发生并产生“蕴境”。运用空白,可以使画面主体形象更加明确、突出;加深画面物象的空间感、层次感。中国画中的空白是“空”而不空,以虚为实,阴阳平衡。

  (三)书画合一

自元代起诗、书、画、印相结合融为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在宫廷画的画面上多以长题出现。长题多以楷书居多,放至行书。字体工整秀丽,衬托画面的庄重性、完整性。

  (四)宫室禅香

   在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尝试中,更让我感觉中国宫廷绘画艺术有一种视觉的味道,这种味道飘然轻起,缭绕回旋,画立目前即可视嗅到一种禅香味。

   总之,我爱中国画,更爱宫廷画,因为他造就了我对中国画的责任感,在秉承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前提下,我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国宫廷绘画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与延伸。

   在进行大量的艺术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恩师、各级领导及同仁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我才能将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绘画事业中,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用强烈的感情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回报社会的唯一途径!

标签:“赵宝华”,“画家赵宝华”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